[日期:2016-07-18] | 浏览量:100 | 作者:psychic |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人们买东西选东西会选一开始看上的物品。这是因为一种心理学现象——优先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对此,心理学家专门做了实验,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容易先入为主。
首先针对优先效应迸行实验研究的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而这个实验也被人们认为是迄今为止关于印象形成的最经典的实验。
阿希在设计这项实验时,采用了十分简单的流程。阿希先找来了一些自愿参加实验的被试,这些被试的构成范围十分广泛,然后阿希把这些被试随机地分成了两个小组。接下来,阿希让被试们看一个有关六个形容词的调查表。阿希告诉被试者:“在进行这项实验之前,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是一个人稳定的内在特质。而你们手上的这个调查表上所标注的这六个形容词,就是我们通过调查总结出的那个人的基本性格特征。接下来的任务非常简单,你们只需要在这张调査表上写出你们对这个人的基本印象。当你们写完之后,把这张调査表交给我就可以离开了。”
事实上,这六个形容词所描写的那个人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假想人物罢了。虽然这些被试拿到的调查表上的六个形容词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词的顺序却是不同的。
一组被试拿到的调查表上的六个形容词的顺序是这样的:(1)聪明的;(2)勤奋的;(3)冲动的;(4)爱批评的;(5)顽固的;(6)嫉妒的。而另一组被试所拿到的调査表上的六个形容词的顺序却是这样的:(1)嫉妒的;(2)顽固的;(3)爱批评的;(4)冲动的;(5)勤奋的;(6)聪明的。
其实,这些形容词的顺序是阿希精心设计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形容词的顺序上总结出一条规律。第一组被试所拿到的形容词的顺序是从积极到消极的描述;而第二组被试所拿到的这些形容词的顺序是从消极到积极的描述。
而这些形容词不同顺序的安排却是这次实验的关键所在。正是这样的排列顺序造成了极大的印象差别,实验的结果也是天壤之别。手中的调査表上的形容词排列顺序从“聪明的”到“嫉妒的”的被试对这个假想人的印象明显要比另一组被试好。第一组被试均认为调査表上所描述的这个人善于交际,幽默、友好等。而第二组被试却认为调査表上所描述的这个人是一个不受欢迎且让人讨厌的人物。同样的形容词,只是顺序的不同,却让人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印象。
通过这项实验,阿希提出了一个心理学理论——优先效应。优先效应也被称为首因效应和第一印象效应,就是指,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便人们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的信息上,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只是偶然的,并不能代表这个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来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出现了前后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人们也总是趋向于服从前面的信息,以保证对事物和人整体一致的印象。
这项先入为主的测验看似简单,实际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原理——优先效应,当信息汇总之后,人们往往会选择前面的信息,看重和依据前面的信息作为参考。这也就能很好的解释先入为主的现象。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